江南JNSport体育

极地未来助力“未来地球:科学与公众传播”论坛共筑气候行动新力量

2025-08-01 22:46

  在江西景德镇圆满落幕。作为此次活动的特别支持机构,极地未来积极参与其中,与各界专家、学者共同探寻

  2024年,全球气温相较于工业化之前平均升高了1.5°C。2025年1月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月,全球平均地表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75°C。联合国环境署2024年10月发布的《2024排放差距报告》中指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长,若不采取更积极的减排行动,全球气温在本世纪末将比工业革命前高出超过3.1°C,远超《巴黎协定》设定的1.5°C目标。气候变化愈发严峻,对全球生态与社会将产生深远影响,倡导科学传播理应成为应对气候危机的重要力量。

  江南JN体育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原主席、中央电视台原台长胡占凡在致辞中指出,面向未来,我们需要科学研究的先行者,也需要认知的点灯人。在通往“未来地球”的征途上,科学传播应该成为引路的灯塔——连接知识与公众,连接政策与社会,连接当下与未来。

  针对美国再一次退出“巴黎协定”,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在视频致辞中说,特朗普在10年前首次竞选美国总统时就气候变化问题发表了很多荒谬的言论,甚至认为气候变化是中国人制造的阴谋,目的是消灭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他详尽列举了自1824年以来全球科学家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发现,指出气候变化是科学,“巴黎协定”是人类理智胜利的成果。他强调,中国必须继续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一起,高举“气候正义”“合作共赢”大旗,积极务实应对气候变化,为全球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不懈努力。同时,对特朗普这样的大人物,还要不吝口舌,加强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气候变化是科学”。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专门从法国发来视频致辞。“只有当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携手合作——与欧洲、美国、印度、非洲一同参与,全球绿色革命才能真正取得成功。”他特别指出,贸易战会拖慢技术转型的进程,让电动汽车、太阳能面板等绿色产品的普及步伐放缓,其最终的受害者包括美国中部地区那些特朗普声称要保护的群体。因此,他呼吁“让我们共同对贸易战说‘不’”。

  在科学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气候学家、未来地球计划全球管理委员会委员陈德亮分享了“气候变化科学最新进展”,提到“韧性”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理念。他强调,构建一个明确的框架、理念和行动方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气候挑战。

  中山大学教授、气候学家、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秘书长董文杰探讨了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对气候变化治理的机遇与挑战,强调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他的研究团队用模型推演如果未来美国一直退出《巴黎协定》,到本世纪末,将导致全球CO2浓度升高62ppm,气温升高0.4°C,让1.5-2°C的控温目标难以实现。

  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则从社会科学的视角,提出‘后农业文明’概念,结合景德镇案例,探讨全球范围内尚未城市化的地区,如何绕过城市化,直接对接第四次工业革命,从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公平性问题。

  极地未来作为此次活动的特别支持机构,其创始人虎姣佼和高级顾问梅园梅强调了普通人在极地科考与气候变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虎姣佼指出,极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普通人的参与能为极地科考和气候变化研究带来新视角和数据。众多探险家协助科学家进行冰川采样,同时通过合作开发的小程序,旅行者和探险者拍摄并上传冰川图片,形成民间数据库,为气候变化传播贡献力量。

  活动特别邀请了科学探险家极地未来创始人兼理事温旭、知名科幻作家王晋康、韩松、陈楸帆,著名主持人、“气象先生”宋英杰,青年演员张一山等人,以视频形式分享他们对气候变化的深刻洞察与独到见解。

  传播案例环节,新华社高级记者刘诗平讲述自己在“三极”现场的亲身经历,揭示冰川退缩的严峻现状。“三极‘冰’变提醒我们,气候变化不是一个简单的挑战,而是关乎人类生存的危机”,刘诗平说。总台央视新闻记者王楠从南极罗斯海雪龙2号科考船发回视频报道,展示了中国首次秋季南极科考的项目现场。澎湃新闻气候变化月刊《临界点》主理人刁凡超分享了数据可视化和三维动画技术如何突破传统气候报道的局限。《海洋世界》杂志主编向思源强调了科学共识与社会共识在有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海洋科普需要考虑如何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和感知相连接,提升参与感。

  新媒体平台自媒体机构和达人代表也展示了他们在气候科学传播中的独特优势。地球知识局主笔方辉分享了“如何让个体理解复杂问题”的创新做法,强调通过可视化画面、高信息和逻辑密度,可以在短时间内制作出高效的科普作品,且数千万的播放量验证了这一观点——科学传播的关键在于直观性与高效性。

  长白山野生动物摄影师“长白山老万”通过快手平台,用十年拍摄经验分享东北虎豹保护故事,25亿浏览量引发了公众对生态保护的广泛关注,推动了环保意识的普及。探险家汝志刚通过个人登山经历分享了气候变化的直观感受,他指出冰面变软、蜂窝结构增多,雪崩频率增加,使有的传统攀登路线因此被迫改道。

  会议还分享了两项重要的气象应用案例。地卫二空间技术公司卢浩总监介绍了具备更高精度(0.3米)和实时云层数据处理能力的低轨卫星搭载的计算平台实现在轨数据处理,解决了传统卫星数据传输瓶颈,使全球气候监测成为可能。北京气象学会副秘书长楚艳丽以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上的气象科技文化为题,介绍了他们与北京市气象局等合作,揭示气象工作在历史遗产保护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未来地球计划中委会秘书处联合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幻传播专委会、快手启动大学生“未来地球”主题AIGC科幻短视频大赛

  这种公众参与的形式也得到了极之美总经理张景然的认同。她说:“极地旅行除了科学底色之外,它承载了科学与公众翻译官的角色”,只有当人们亲眼目睹南极的震撼,才会真正被它所打动,并激发起保护它的使命感。成立于2008年的极之美,迄今组织50多次南北极旅游探险活动,帮助4000多人到达南北极地区,其中约1200人抵达南北极点。

  “沸腾时代”下,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日益严峻,科学传播与公众参与任重道远。极地未来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搭建公众与极地科学、气候变化之间的桥梁,汇聚更多力量,共同为应对气候变化、守护地球未来贡献智慧与行动。正如大会主题宣传片所说,“未来会怎样?按钮其实在我们每个人手上。”

 谷歌地图 百度地图